乡村振兴科技助农图片 科技助农添活力 乡村振兴结硕果

用户投稿 25 0

科技助农添活力 乡村振兴结硕果

来源:中国青年报

这个冬天,在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的甲鱼养殖园区里,工人们忙碌地工作着。汉寿县甲鱼产业历经半个世纪的持续发展,逐步形成了从孵化、养殖到加工、营销的全链条。

而在常德的另一个县石门,助力乡村振兴的产业则是家禽养殖、柑橘和茶叶等。柑橘工厂里,身穿工作服的工人正在流水线上给柑橘装箱。

近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参加“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时走进湖南,处处能看到湖南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乡村产业振兴结出的硕果。

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马艳青介绍,2023年,湖南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64%,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5%,水稻耕种收全程机械化率达83.46%,农业科技创新水平整体位于全国第一方阵。

乡村振兴科技助农图片 科技助农添活力 乡村振兴结硕果

用马艳青的话说,在努力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湖南省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断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

田间地头处处是生机

有着30多年“弹打甲鱼”经验的汉寿县村民冯贤友拿着专用工具弹枪,趁着甲鱼探头出水面的一刹那,抛出弹枪的线,正中甲鱼,快速收线。弹枪线粗拉力大,顶端的金属砣较沉,方便向外抛杆,甩杆的时机、力度、距离都“凭直觉”。冯贤友甚至能肉眼判断出甲鱼的重量,如今他还教出了徒弟,将这门民间技艺传承下去。

1995年,汉寿县被命名为“中国甲鱼之乡”。2024年,全县甲鱼养殖面积18.2万亩,年产值达100亿元,有甲鱼养殖户3800多户,甲鱼养殖专业合作社37个,从业人员6万人以上。

记者了解到,常德市的棉花、油菜产量位居湖南省第一,蔬菜、水果、生猪、水产品等产量位居湖南省前列。此外,常德市还健全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截至2024年11月底,全市新增农民合作社438个、家庭农场954家,培育各类“新农人”1054名,有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据了解,石门县60%农村人口以橘为业,从业人员近30万,2024年柑橘鲜果销售收入预计突破12.5亿元,综合销售收入突破18.5亿元。该县是湖南省柑橘种植规模最大的县,全县现有柑橘面积45万亩,生产规模跻身国内前列。此外,石门县也是湖南省的家禽养殖大县,2024年上半年,全县家禽出栏1286.93万羽,禽蛋产量1.92万吨。

不只是常德,记者在湖南各地的田间地头、工厂的流水线里,都能看到产业发展的良好态势。许多乡村也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走出了一条极具技术含量的乡村振兴之路。

黑白相间花色的宁乡花猪,肉质鲜嫩,肉味鲜美,在湖南省宁乡市已经有1000余年的历史,却随着国外瘦肉型猪种的引进和推广,一度濒临消失。

21年前,宁乡人李述初前往宁乡、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等地,才找到了仅存的7头宁乡花猪种公猪和50头母猪。以宁乡花猪的保护与开发为基础,李述初历经保种、养殖、加工和销售,在创业致富的同时,也肩负起保护和开发宁乡花猪的重任。

李述初介绍,2023年,宁乡市的宁乡花猪存栏25.17万头,出栏49.35万头(含配套系),产业链综合产值达47.25亿元。李述初的公司还领办了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宁乡流沙河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约1.2万户农户从事宁乡花猪产业,每户平均年新增收入4.6万元。

农业发展离不开科技加持

对宁乡花猪产业发展的成果,李述初感慨,这些都“离不开科技力量的支持”。

筛选优势组合或培育新品种,以适应细分市场需要,是地方猪种资源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之路。李述初介绍,为了让宁乡花猪这一本地土猪在市场上重获竞争力,他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同开展了产学研攻关和协同创新。

2023年11月,李述初所在公司以宁乡花猪为研究对象,与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合作,开展地方猪种资源种质利用与基因发掘研究课题。目前已完成两个批次、每批次140头猪的饲养观察和实验室测定分析。

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理学博士生高静霞是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她的工作是利用自动饲喂系统,监测600头猪的生长性能。

自动饲喂系统每天会对每头猪的实时采食量和体重进行记录。吃同样的饲料,有的猪生长得快,有的长得慢。高静霞要利用实验采集数据,筛出极端差异个体,挖掘关键基因,将关键基因用于生产实践,助力猪快速精准育种,在保证猪肉口感等性能不变的情况下,让猪长得更快。

“我们挖掘优良性状个体,扩大生产,为企业解决地方猪生长慢、养殖周期长、投入成本高的难题,同时也希望老百姓可以吃到肉质鲜美的宁乡花猪肉。”高静霞对记者说。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印遇龙及其团队、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的支持下,“宁乡猪基因组血缘关系鉴定”“宁乡花猪亲本及其配套系生长发育研究”等系列课题研究纷纷开展,解析了宁乡花猪的种质特性。

养猪的过程满满都是“技术含量”,养鸡养鸭也是一样。

在常德市石门县的黄羽肉鸡养殖舍里,每只肉鸡都戴着个体识别设备,旁边是肉鸡料重比自动检测装置。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为每只肉鸡赋予了独一无二的“智能身份标签”,甚至每只肉鸡在不同生长阶段的饲料摄入量和体重增长情况,都可以被精确记录。

“我校与企业建立了深度校企合作模式,致力于优质鸡全产业链科技创新技术研发,深耕优质鸡品种培育及种质创新。”湖南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系副教授张海涵告诉记者,经过近10年的不懈努力,他们已培育出10个各具特色的优质鸡品系,形成3个优质鸡配套系新品种,提交国审品种两个,研发出肉鸡育种芯片1项,新技术已应用于2.4亿羽商品肉鸡,年产值提升上亿元。从传统养殖到精细化的科学养殖,科技赋能使得湖南农业现代化迈上了新台阶。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渺 刘静

科技助农显担当 乡村振兴承大任

■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笔谈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报刊社 合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高校是汇聚大量人才、教育与科技资源的智力高地,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肩负着重要使命和责任。华南理工大学作为高等教育国家队的重要一员,自觉担起服务乡村振兴的政治任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首先,要举全校之力做好定点帮扶工作。按照中央、教育部和广东省部署,学校从2013年起定点帮扶云南省临沧市云县,从2016年起定点帮扶揭阳市惠来县隆江镇孔美村。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充分发挥各方面优势和资源,举全校之力,精准施策、尽锐出战,构建了重教扶智、兴业扶产、振乡扶民“三扶一体”的“全方位帮扶”工作体系,取得了帮扶地区发展动力、发展活力与发展能力“三力协同”的“可持续发展”帮扶成效,为帮扶地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作出了有力贡献,走出了一条注重内涵式发展、凸显高等教育优势和特色的高校精准帮扶之路。学校驻孔美村工作队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连续4年获得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成效考核最高等次评价,连续5年获评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学校还对定点帮扶工作进行系统总结和理论探索,组织编写了《精准扶贫模式的高校探索——华南理工大学的实践与启示》丛书,提出了高校精准帮扶的“华工方案”。

其次,要扬科技优势助力乡村产业发展。学校充分发挥雄厚的工科科研实力,派出一大批科研人员深入农村基层、农业一线,以工促农、农工结合,围绕当地产业和科技需求开展服务和创业,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贡献力量。一是强化统筹安排,突出服务重点,为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重点企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等提供有针对性的科技服务。二是强化学科特色,组建专家团队。紧密结合地方食品加工、环境保护、农业机械制造等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发挥学校食品、轻工、环保、化工、装备制造等学科领域的创新能力并有机交叉融合,组织形成多个学科领域的科技队伍。三是强化桥梁纽带,精准扶农助农。组织选派大批科研人员担任农村科技特派员,近年来共派出20个团队、56名农村科技特派员、200多名科研助理,特定对接派驻到广东省32个省定建档立卡贫困村,围绕种植、环保、海产品养殖、旅游等农村产业发展,培训农村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民约3000人次,辐射带动约8000农户受益。据统计,近3年,学校与广东超过50家农村领域企业签订合同,合同金额累计超过3000万元,攻克了医药新材料、食品加工、生态保护、农牧业等领域多个技术难题,在农村加工产业、农村旅游、环境治理等产业领域产出一批科技创新成果;近5年,学校在乡村振兴相关学科领域共申请专利1400件、专利授权800件、有效专利700件,共获中国专利奖6项,其中金奖1项、银奖1项,取得了丰硕成果,有力推动了乡村产业发展。

再其次,要积极实践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学校教师长期致力于乡村建设和乡村发展研究,形成了鲜明特色,取得了突出成绩。乡村振兴与发展研究院叶红教授团队扎根乡村17年,系统开展乡村全产业链研究与实践,共主持及参与村镇发展与规划实践1000余个,主持国家、省级科研政研课题近40项,获得国家、省市级科研实践和志愿服务奖励50余项。在长期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学校积极践行国家“双碳”战略,探索提出了“碳中和新乡村”这一新的发展理念和帮扶模式,即以高校智库和科技为支撑,激活乡村生态资源价值,进而发展新能源、建设储备林、打造新产业,撬动“资源资产化”;交易绿碳汇,发行绿债券,变现绿资产,推动“资产交易化”;建立绿基金,扩大资金池,支撑“交易持续化”,从而促进乡村生态资源转化为资产,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到实处。目前“碳中和新乡村”帮扶模式已在广东省广州市、茂名市、韶关市、揭阳市以及云南省云县等多地推行,推动渔光互补综合示范基地建设等2万余亩,推动建设8000户农房改造型光伏阳光亭,并推动创建了全国第一只“碳中和新乡村基金”,为全国深入推进定点帮扶和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华南理工大学坚决扛起服务乡村振兴的政治责任,发挥高校优势,凝聚创新资源,继续高质量做好定点帮扶和乡村振兴工作,如推动建设乡村资源数据库、发起成立广东省乡村设计协会和广东省乡村建设联盟等,为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教育报》2022年04月22日第3版

作者:华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章熙春

相关问答

乡村振兴直播助农有什么意义?

乡村振兴直播助农的意义:通过公益直播,可以为人们带来更多的生活好物,丰富人们的生活,与此同时,直播公益助农可以实现农产品的更好销售,提高农民的利益,促...

青春助农乡村振兴志愿者证书是真的吗?

是真的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证书是真的。根据查询相关资料显示,这是由中国合作贸易企业协会原产地优质农产品工作委员会举办的一项志愿活动,上面盖有主办方的公...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